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Dr. Phoebe
「祂医好伤心的人,裹好他们的伤处。」(圣经)
很多时候第三文化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知道第三文化小孩是甚幺地请先看这篇文章:既精彩又寂寞的第三文化小孩),不见得会针对这方面的议题得到太多的帮助,这也导致许多第三文化小孩童年或年幼时所受到的伤害比其他人更容易被忽视和最小化,让他们备感孤立和格格不入。我就曾经听过纽约时于第三文化小孩的专题Podcast报导,其中一名黑人讲者Q提到,她在国小时从欧洲搬来美国,当时课堂上正好讲到美国的种族议题,老师问班上同学,是否曾经有因为肤色被排挤、被调侃、被拒绝、被另眼看待?有的请坐下。全班的黑人小孩几乎同时间一起坐下,唯独Q站着,只因为她在这之前所住的欧洲城市相当多元,没有让她有类似的经历。但班上同学却说,
「你是黑人!你该坐下!」
也是在这个时候,Q感到格格不入,也理解,眼前这群黑皮肤的同学或许和她肤色相同,但文化上却近乎截然相反。Q说道,她到一直长大都没有融入美国黑人的圈子当中。
很多时候,第三文化小孩一直长大之后(称之为第三文化大人Adult Third Culture Kids,简称ATCK),才领悟到自己从小到大有许多因着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伤害或经历,并且持续地影响自己。于是《Third Culture Kids》这本书别开了一个篇章来深聊,讲述第三文化大人如何得以面对过去,成为更加健康的自己,我觉得这些要点不只针对第三文化大人,甚至在面对任何过去的伤害都非常受用,决定整理分享出来:
如果你是第三文化小孩的父母,书中也建议父母学习并且理解自己的孩子。很多时候当三文化大人在重述童年的伤害的时候,父母的第一反应是否定这样的经历,比如「喔我不记得你因为搬家而生气难过啊!我以为你很兴奋我们要去新的地方。」这或许是父母启动的防卫机制,好让自己不成为始作俑者,但其实也是迅速终结亲子沟通的机会和桥樑。当孩子在当下面对伤害时,会有着三部曲,先是难过、接着是绝望、最后是抽离。而抽离的反应有很多种,可能藉由大吃来逃避、可能是藉由努力念书来转移注意力、可能是藉由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和他人交谈。但无论是何种反应,很多时候都是在长大之后,才得以重新面对检视过去,而这类型的中年觉醒在第三文化小孩别常见。对于TCK的父母来说,给予适当的安慰和接纳非常重要。必要的时候,很多时候父母也必须请孩子饶恕自己过去的疏失。虽说这个过程对任何父母来说都不容易,但是却能帮助第三文化的小孩从过去的伤痛之中慢慢地走出来。如果你的孩子愿意告诉你这些,请不要急着否定他的经历,而是要知道,他是因为非常在乎你,才愿意对你敞开。
这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但期许同为第三文化大人的你我,都得以在过去的伤痛中复原,慢慢活出更健康也更加坦诚的自己。
(延伸阅读:既精彩又寂寞的第三文化小孩、学会说不的界线教学101、人情味两三事、说话争取的艺术、如何在美国避免和面对歧视、远距离恋爱行不行、没那幺简单的失业救济金、一切都从清大便开始、菜鸟新移民vs.归国留学生、留学的预备,虎妈的战果、虎妈放手的勇气、如何融入美国的聊天文化、如何当个临时的在地人、ABC vs 小留学生 、纽约客的美丽与哀愁、美国约会网站大作战)
Dr. Phoebe的脸书、更多Dr. Phoebe的文章、关注Dr. Phoebe的哀居
想听美国女人悄悄话请看<美国女子学>,美国旅行资讯请看<在地人玩美西>,美国文化分析请看<美国人的真正生活>!